拿什么保护我们的院子
Posted by Sylvie Luk on 13. Okt 2009
常常跟朋友聊天聊到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的时候──无论是跟老外还是“北漂”──对话常常都由一声叹息无疾而终:不是感叹北京的四合院被有钱人占据、就是为胡同被改造得物是人非所唏嘘。记得某次跟老高(他来自阿姆斯特丹,但爱北京如家)聊天,他说,中国人跟欧洲人对保护老东西的观念就是不一样,你看,中国人总爱把老东西都“圈起来”供人围观,欧洲人是自己住进去让老房子“永葆青春”。
他说的很有意思,也的确有道理。最近我就亲眼见证了一次这种所谓的“老瓶装新酒”。
朋友E、M和S是三个“不安份”又酷酷的华裔,大老远地从欧洲和美国跑到北京,还不是为了“寻根”,而是要来切身体会什么叫中国、什么叫老北京,而方式就是住到四合院里面。两个瑞士籍的姐妹,加上在美国出生长大的香港人,把她们带到一起的是都在国外成长和接受西洋教育的背景,她们都是中文说得不溜的"overseas"。有个理论是这么说的,一群不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,往往是最好玩的。而她们就是这么干的──3个从小没怎么接触过中国文化的女孩儿,非凑到一起、“拉拢”一票本土舞者、音乐家和演员,热热闹闹地住到皇城根下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四合院里,乐呵呵地体会着老北京生活的情操。旁观者如我,其实有点难以想像,这其实是她们在做的一个艺术项目。
两个月前E她们搬到四合院里去住的时候,就跟我说,我们的表演要开始了。对她们而言,在里面生活,与周围的老北京邻居聊天吃饭,本身就是这个创作和演出的过程的一部分,而这两天她们终于开始的、正儿八经的“演出”,也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形式而已。穿过被装饰得跟水帘洞一般的大门进到院子,你会立刻被一派五光十色的景象所吸引,有点暧昧的灯光和音乐,各色打扮得很自我的人群端着盘子散落在院子里面聊天,演员们(包括了真正的演员和每一个到场去观看的观众)互相问好。非常现代的交流方式和极其传统的四合院,组成了她们演出的核心。从睡房到书房,从厨房到客厅,都成了所有人的舞台,你可以自由穿行自由窥探,演员和观众没什么界限──除了你也许做不了某些比较高难度的舞蹈动作以外,你本身和演员没有任何区别──所有人都观察着所有人。
在这里,所有人都真实感受到了四合院的魅力。在这里,人们不再只能围观,而是参与,并成为这里的一部分。是活生生的生活和互动,让这个院子活了起来。
更多关于此活动的信息,请参考: www.overseasproject.net
活动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(中南海西)光明胡同互助巷8号
活动时间:10月10-24日 (19:00-22:00)
Photo by Author
28 Comments
Comments
Logg inn for å skrive en kommenta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