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人忽视的“银烧蓝”

Posted by 晓霞浓天色,云中意境清 Jessica on 23. Sep 2011

<p>&nbsp;</p> <p>中国金银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。每一时期的金银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。继宋、元、明以来,清代的复合工艺亦很发达,其制作工艺包括了范铸、锤揲、炸珠、焊接、镌镂、掐丝、镶嵌、点翠等,并综合了起突、隐起、阴线、阳线、镂空等各种手法。金银器还与珐琅、珠玉、宝石等结合,相映成辉,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贵与华美,应该说,清代金银工艺的繁荣,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法而又有所发展,并且为今天金银工艺的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。近些年来,有部分清代金银器品种出现在了拍场上,这其中,上拍较少的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倒是应当引起广大藏家的重视。</p> <p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又称银胎珐琅,是以银为胎,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,再用透明、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于银胎花纹上,经过500度到600度左右的低温多次烧制而成,作品绚丽、明快,别具一格。13世纪末由意大利工匠发明,14世纪法国巴黎出现了多彩的透明珐琅器。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实物是清雍正年间的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五福捧寿八方盒,已有宝蓝、浅蓝、浅绿、红、黄、白等色珐琅,透明性良好,颜色透彻,属于成熟期产品,故其起源应不晚于17世纪末。景泰蓝工艺与烧蓝相似,不过由于蓝料的成分不同,景泰蓝最终形成的&ldquo;蓝&rdquo;没有烧蓝那种水彩般的透明。</p> <p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银胎珐琅工艺多用来制作盒、罐、瓶或是小型摆件,制品可以根据需要镶以玛瑙、松石等做装饰。银具有贵重和坚固性,而珐琅釉料晶莹、光滑极具装饰性,同时也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蚀性。作为宫廷陈设用品,它能为宫殿增添色彩,作为皇家生活用具,更能体现出封建帝王的尊贵地位。早期的银烧珐琅工艺品,是由清代内务府广储司设的&ldquo;银作&rdquo;来生产,这些工艺品都是为皇宫贵族服务的,因此在这类作品上我们是很难看到古代工艺大师们的名字。直到清晚期,民间银铺才开始烧制这种器皿,银胎珐琅的制作,是集冶金、铸造、绘画、焙烧、錾刻、锤揲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,缺一不可,常见的珐琅釉颜色有蓝、绿、红、黄、白5种。如图为一件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暖酒壶,高9.7cm,口径6.8cm,足径6.8cm,是清宫旧藏。壶由内壶和外套两部分组成。外套为六棱柱形,六角下各有一足。套身六面分别錾刻梅、兰、竹、菊、荷花等纹样,并施烧蓝珐琅彩。内壶为圆柱形,有流、盖及双提梁,为盛酒器。内壶与外套之间有较大空间,用于盛装热水。此暖酒壶造型独特,做工考究,纹饰生动,色彩艳丽,为清代皇家专用之酒具。</p> <p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事实上,与近年来多有亮相的景泰蓝相比,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的上拍品种和次数就少得多了,这也多少反映出当前阶段收藏者的一种取向。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的收藏价值就只能被忽视。事实上,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作为中国古代金银器的一种,传世的实物并不很多,主要原因是黄金和白银均属稀有贵金属,不可能大批量生产,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,绝大多数为皇宫所用。许多作为皇宫用品的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品种具有很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,比如在银制的鼻烟壶中就只有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一种。而在近几年的拍卖会上,部分精品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也多少为自己正了名:上世纪90年代,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见诸于拍场的凤毛麟角,能够称得上的只有一件清晚期的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人物套钟,在1996年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以底价8万元拍出(另加10%佣金)。到了本世纪,各大拍卖会中上拍的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品种依然少见,2002年在上海友谊商店专场拍卖会上,一件清代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镶白玉翠等杂宝如意以33万元的高价成交。而在今年北京翰海举办的两场拍卖会上,共有4件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工艺品上拍,成交3件,其中,一件清中期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嵌玉长方盒估价仅为5000至8000元,但经过竞价,最终以2.2万元成交,另一件民国的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寿星也以高出估价50%以上的9680元成交。综合考虑&ldquo;<span>银烧蓝</span>&rdquo;的存世数量和当前价格,理应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,对于有意于此的朋友来说,收藏宜早不宜晚。</p>

Comments

Logg inn for å skrive en kommentar.